• 重拾文化记忆 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

    2015-02-12 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

    “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一种‘身体文化’,通过肢体的运动和竞争表达各民族、各地域人们的意识、思想、情感等,展现广大民众的精神风貌,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,凝练成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集体文化记忆。”北京体育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吕韶钧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 涵。

     

    多原因造成“文化失忆”

     

    随着世界经 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我国固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,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。吕韶钧介绍说,根据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民 委统计的数据,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个,到了2008年前后引经可考的只有320个,而目前仍在进行广泛传承的却不足30个。与此同时,部分项目 已变异,也未留下历史资料。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很不乐观,被“边缘化”,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,存在着生存危机。

     

    而造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吕韶钧分析说,其一,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大量外国的强势体育文化涌入我国,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民众体育 文化心理上的“媚外”,致使青少年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急剧下降,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逐渐下降。其二,现代化进程加快,也使得人们的生产、生活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,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影响。其三,我国体育界长期以来,奥运战略占据主导地位,而根植于民间的体育项目逐步被遗忘。其民族爱 国价值被忽视,文化教育价值被忽略,体育健身价值被淡化。这种“文化失忆”状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遗憾。

     

    政策、传承人、标准化缺一不可

     

    “民 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本土体育的根。”吕韶钧说,我们要尽快抢救、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,在摸清“家底”的基础上,梳理整合、集成提升、展示传播、 普及推广,重拾“文化记忆”,为世界体育奉献出东方智慧。同时,也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,挖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共享的文化价值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 运动文化,并逐步推向世界。

     

    吕韶钧进一步解释,要保护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政策支持。民族传统体育是自下而上开展的, 但却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来扶持和保护。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,因为民族传统体育相对松散,需要吸收西方标准化及竞赛体制等进行规范推广。而从教育角度来看, 也应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。同时,国际化的大视野也不可或缺,要将本土体育项目推广至西方主流社会,传递中国的文化思想,让全世界共享中国的优秀文化,也让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地发展下去。

     

    在吕韶钧看来,非物质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它的活态性,不能只有文本资料记载,而没有活 态资料。比如武术从一个动作变化到另一个动作,文本资料只留下两张图来说明,而活态的过程表现出了方法。因此文本和活态性的资料都很重要。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的传承要采取多种形式,通过师徒传承、学校推广等,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。

     

    舞龙舞狮被“抢救式”地规范在吕韶钧看来是 个很好的例子。吕韶钧说,此前舞龙舞狮属于民间传承,是庙会里表演的耍狮子。“过去北京有13家著名的百年老会(相当于俱乐部),几年前我们调研时发现几 乎都销声匿迹了。当年一个很有名的狮队已经将所有的行头捐给了北京朝阳区文化馆。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北京印钞厂的狮队,传承的是‘白纸坊太狮’,舞狮已 成为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。”为了抢救舞龙舞狮,北京体育大学将之列为武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。此外,舞龙舞狮也成为一个体育项目,成立了国际龙狮运动联合 会等。

     

    而相对于舞龙舞狮,吕韶钧表示,目前空竹的推广是相对成熟的。“建立了空竹博物馆、组织了‘空竹进校园’、开展活动 与比赛等,但还需要在竞赛体制等方面进行规范,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体育项目。”不过也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如此推广,比如像中幡等就由于所需器材较大,技艺需要 长期磨炼,以及安全问题等在学校推广中较为受限,“这样的项目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还是通过师徒传承”。

     

    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 未来,我是担忧与希望并重。我不会对所有的民间体育项目抱有太大希望,但是会尽最大可能抢救相对成熟,具有一定健身、教育、文化、历史价值同时简便易行的 项目,并将成熟的体育项目推广出去。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自下而上的民族文化自觉。文化自觉是有前提的,要对文化有认知和认同,所以当下文化发展的前提是 让孩子们认知、认同,让他们慢慢形成自觉,最后成为信仰。”吕韶钧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