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动让大考后放松不放纵
2016-06-13 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
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,考生自然都希望能很好地放松一下自己。但是,专家提醒放松可以,切莫“放纵”,否则可能影响身心健康。
不当放松危害身心
由于高考前经过了长期的认真准备,考试中高度精神集中,许多考生普遍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考试过后确实得放松放松,但放松归放松,选择恰当的放松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放松的目的。
一项调查显示,高考后的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13小时下降为不到1小时,还有20%以上的考生考后根本就不愿再碰书本。许多考生都为自己制定了诸多“消遣计划”,他们肆意放纵,甚至改变生活习惯,有的要钻进网吧痛痛快快地通宵玩游戏机,有的则表示要“昏睡数日”,以彻底放松自己。
考生突然之间松懈下来后,往往觉得没有目标和无所适从。把“放松”变成“放纵”,反而会打乱生物钟,造成身心疲惫。复习迎考时,考生们都像是一根根绷得紧紧的弦,但毕竟生活是规律的,考试一结束,绷紧的弦一下子松了,这时如果选择一些不恰当的娱乐方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不但不利于身体舒缓,健康还会受到影响。最有可能的就是出现头昏、无力、颈项部酸痛、视力减退、精神恍惚等考后综合征。另外,初三学生年龄尚小,长时间上网、娱乐,会使他们的情绪处于异常兴奋或异常抑制状态,从而诱发心理障碍。一些个性敏感、适应能力差的学生,在松弛过度后尤其容易留下心理后遗症。
切忌长时间补觉
考试结束,昼夜温书备考的疲劳,可能让许多考生选择蒙头大睡,但很多人发现,“大睡三天”后的作用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,整个人依然处在疲惫不堪的状态。
睡觉是高考后减压最简单,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不少学生在密集的高考冲刺阶段熬夜学习,身体迫切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。睡眠是消除疲劳、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,对大脑、心脏、皮肤、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“补眠”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,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,睡觉是理想的休息方式。由于长期干重体力活,人体内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,睡觉可以清除这些代谢废物,从而恢复精力。对于考生来说,恰当的补充睡眠主要是在恢复体力方面,对于松弛精神和舒缓心理压力,未必有足够效果。由于备考,考生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兴奋状态,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,精神压力比较大,单纯依靠睡觉无法达到恢复精力的休整目的。睡觉最好每天8小时左右,或适当增加午睡时间即可,过多的睡眠反而容易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等生理紊乱现象。
适度运动更能解乏
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不是睡觉,而应该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如打打球、做做操、散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,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,使大脑的氧气供应充足,疲劳会自然消失。专家还提醒大家,活动的强度不宜过大,时间不宜过长,避免再产生体力疲劳。考生应多选择打球、慢跑、游泳等健康的体育运动。此外,和三五好友、家人出游,也是非常好的选择。
远足。许多城市的郊区、农村都会有适合远足的地方。远足,并不是平时所说的散步,而是指有目的的而进行的中长距离的徒步行走,包括平地和登山两种。徒步行走不需要太多技巧和装备,因此是一种较为休闲的活动。要注意的是,要备好一双适合长时间行走的鞋子和充足的饮用水,做好防晒措施。
骑行。喜爱运动的人如果觉得远足和漫步运动量不够,不妨选择骑行运动。准备好适合的自行车,出发前先选好路线并计算好距离,同时在手机里设置好骑行导航的软件,以防迷路。骑行最重要一定要备好头盔等装备。此外,骑行运动量大,出汗多,因此应多带一点水可及时补充水分。这项运动可单独进行,若一家大小或者三两知己结伴出游则更添乐趣。
(稿源:中国体育报6周刊)